上海專家建議,不再以龍作為中國的形象標誌
河南學者評說,龍圖騰不是哪個人能顛覆的
上海專家吳友富教授關於「不再以龍作為中國形象標誌說」一出,立即引來了一片聲討。問題焦點在於,龍在英文中為「Dragon」,而Dragon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怪物,「龍」容易引起西方誤解。
河南濮陽有「中華龍鄉」之稱,那裡發現了6400年前的中國「龍」。
昨日,河南省民協副主席陳江風就「滅龍說」給出回應:「6400年歷史的文化積澱不是哪一個人能顛覆的」。
【上海專家】 提出「滅龍說」,可能會被相關部門採用
據媒體報道,「龍」將來可能不再是中國形象的標誌了。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
從古到今,龍一直作為中國形象的一個代表性標誌而為中外所普遍認同。中國人也往往因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平添了幾分自豪感。然而,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瞭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
考慮到包括「龍」在內的一些中國形象標誌,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誤讀、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吳友富建議,要推陳出新,挖掘正面形象和積極元素,塑造出能夠真正代表當今中國形象的標誌物和載體。
據悉,這個課題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國國家新的形象標誌,很有可能將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用。
【河南學者】 6400年龍圖騰的積澱不是哪一個人能顛覆的
陳江風教授,河南省民協副主席、民俗學專家、中國神話學會副會長、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
昨日,記者就「滅龍說」採訪了陳教授。他說,6400年龍圖騰的積澱不是哪一個人能顛覆的。
龍圖騰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民族精神象徵,中國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國家,各民族有自己的圖騰,經過夏、商、周、秦的文化演變,到漢代融合成一個具有統一民族文化觀念的國家,這時龍圖騰成為全國各民族共同尊崇的圖騰。
其實關於龍的崇拜,早在舊石器時期已見端倪,到新石器時期,開始形成有關龍的信仰。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掘了距今6400多年的「中華第一龍」,遺址裡描繪的是一個「騎龍升天」的美好神話。這說明6000多年前我們的民族信仰中就已經有龍了。
龍從遠古一直傳承到今天,在中國人血脈裡的內在文化積澱是非常深厚的,不是哪一個人、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個說法就能顛覆的。
中華民族向來以我們祖先創造的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我們民族文化裡有非常寶貴的東西,這些積澱成了我們民族的智慧,成為民族的脊樑,「龍」就是這樣積澱出的一個符號,與西方理解的那個具有攻擊性的「Dragon」不可能同日而語。
不可否認,近代以來,我們田園牧歌式的農業文明,在遭遇飛速崛起的工業文明時顯得相形見絀,如果缺乏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瞭解,就會讓人缺乏足夠的民族自信心,甚至變得虛無。
當看到韓國人舉辦端午祭時我們集體感到恥辱,但何嘗不知,是我們遺失了端午節的內涵和儀式性的東西,我們的節日僅剩一個軀殼和名稱,是我們自己不重視自己的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知識分子,要堅守自己的民族責任,肩負起文化重建的使命。
【網友聲討】不能因翻譯原因抹殺龍圖騰
龍有可能不再是中國形象的標誌?消息一出,立即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到底能不能更換中國形象標誌龍?截至昨天下午5時,騰訊網調查顯示,89.32%的網友認為「沒必要。憑什麼因為外國人的理解就更改我們的圖騰」?其餘選擇為:可以考慮調整,但不應以外因作為調整依據;認為有必要調整、要重新思考民族象徵的內涵的只佔3.64%。
此消息在河南網友中引起了巨大反響,有網友稱吳友富等專家在鼓吹「滅龍」說。
大河網網友「龍羽」說:1987年,在濮陽縣的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出土了距今已有6400多年的蚌殼龍形圖案,形象逼真,呈蜷曲奔騰之勢,是我國歷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龍的形象,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對中國「龍文化」這一特定的文化理念產生了驚濤拍岸的效應。濮陽也由此得名「中華龍鄉」。我們有「龍」的時候,估計還沒有英文「Dragon」這個詞呢!
網友「國產珊瑚蟲」建議,龍翻譯到國外直接用音譯「long」就可以了,或者叫China long,中華民族的圖騰。
網友「九九」說:世界大同求的是和諧、和平,而不是抹殺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差異。怎麼能因為翻譯上的一點誤差,就輕易抹殺「龍」這一中華民族傳承的圖騰和精神象徵?
新聞稿引自網絡。
分類標籤
2006年12月15日星期五
我們不再是龍的傳人?
發佈者: 消息 於 星期五, 12月 15, 2006
標籤: 評論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留言:
發佈留言